当开放包容的土壤遇上滚烫的创作热情,会生长出怎样的可能性?网络大V“G僧东”说:“这几天,我的手机信息‘爆炸’了。”“沪九条”发布后,有很多博主找他咨询政策详情,“大概有五六十人来问我,我觉得这个政策真的太热了。”
“沪九条”的热度,还在不断蔓延。日前,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主办的“青春华章·青春正澎湃”网络大V沙龙活动,在杨浦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内的V聚场举办,现场数十位网络大V的粉丝总量超1.5亿。这群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创作者,首次在线下齐聚,分享他们对“沪九条”的看法。
定心丸:政府支持新职业
从父母眼中的“不务正业”到政府力挺的“新职业”,上海发布的“沪九条”,成为优质内容创作者的“定心丸”。
账号“才疏学浅的才浅”负责人王莘阁是专注手工制作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创作者,其作品“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”火爆全网。
2013年,还是学生的王莘阁点开B站时,不会想到,这个“小网站”会成为他梦想的舞台。2017年,他上传第一个手工视频;2019年,带着5万粉丝独自来上海“闯江湖”时,父母还在念叨“做UP主不是正经工作”。
转折发生在2021年。三星堆黄金面具考古刷屏时,这个年轻人花20万元买了500克黄金,敲了数万锤,用纯手工方式“复原”了三星堆黄金面具。视频播放量突破1880万次,成了B站“入站必刷”视频,更让他发现“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爱,远超想象”。
王莘阁的作品“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”,播放量破1880万次。
6年全职UP主的经历,也是他与中华文化深度对话的6年。他认为对于创作深度内容的年轻UP主来说,上海是极具吸引力且不可替代的“舞台”和“灵感源泉”,年轻UP主们在上海可以用自己的镜头和语言,记录并参与塑造中国的未来。“我的作品有幸在上海博物馆展出,这正是上海对年轻创作者的鼓励和支持。”
如今,他的514万粉丝见证着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:用南京折扇工艺做动漫道具,用油纸伞技艺还原游戏武器,甚至用花丝镶嵌工艺打造微缩中国空间站……“‘沪九条’出台后,终于能骄傲地告诉爸妈——这是政府支持的新职业!”王莘阁说。
加速器:第一时间申请入驻V聚场
“这里让创作者真正感受到‘创作有支持、传播有渠道、发展有空间’。”活动现场,多位网络大V不约而同提到这样的感受。
这背后,是上海出台的“沪九条”政策,与杨浦区出台“YOUNG立方”支持政策形成的合力——从创作扶持到传播助力,从场地支持到全生命周期服务,一套覆盖内容生产全链条的保障体系,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作“加速器”。
从小城创业青年,到漫谈中国的新媒体博主,再到第一时间就入驻V聚场的知识分享类头部账号“独夫之心观天下”负责人,王奕勋坦言,上海让他改变了对短视频行业的看法。
“我最初觉得,短视频过分强调爆点和视觉刺激,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。但是最终贫穷还是战胜了我。”王奕勋自嘲道,创业失败后,他选择二次创业,而短视频创作是启动成本几乎为0的项目。“但是我也明确,讲好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,是我给自己立下的创作初心。”
王奕勋发现力创配资,原来短视频不光有颜值和炫技。“有一个巨大的赛道正在快速崛起,那就是优质内容赛道。我要讲出精彩的中国故事”。
王奕勋还发觉,无论是粉丝比例还是评论区贡献,上海粉丝比例尤为高,“这两年,我来到上海的频率越来越高。我充分感受到上海政府部门聚焦每一个大V在内容创作中的难点、充分考虑创作者生活中的具体需求,在每一个细节中精雕细琢。因此,当我具体了解到沪九条政策,第一时间就决定申请入驻V聚场”。
王奕勋(左四)第一时间决定申请入驻V聚场。
“我的经历证明,在年轻的行业中努力做好自己,就会有人看得到。而杨浦V聚场也将成为新媒体创业青年的‘白月光’。”王奕勋说。
梦工厂:在上海,一切皆有可能
上海用行动证明,这里不仅是经济高地,更是创作沃土。
作为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,杨浦区V聚场的地理优势尤为亮眼。以其为中心,一公里内聚集着B站、抖音、叠纸、小宇宙等头部互联网企业,向外延伸一公里,复旦大学、同济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、上海体育大学等高校环绕左右。这种“大厂提供平台、大学输送人才、大V产出内容”的生态闭环,让创意与技术、学术与产业无缝衔接。
同济大学在校学生王天之,就是一名从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内容创作者。“五角场和江湾大学路是我的大本营。现在是,未来也是。”
本科阶段,王天之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每天只为了完成学业。到了研究生阶段,他决定作出一些改变——爱好数码产品的他,决定进行手机评测。
他在宿舍桌面上使用台灯打光、用手机录像,“虽然设备非常贫瘠,但是我坚持了三年,积累了30多万粉丝。”
在王天之看来,除了B站,没有其他平台能够支撑他的创作内容,“只有B站这样的平台才有大量学生群体。我的粉丝群里80%都是‘90后’‘00后’,他们主要是高中生和大学生。他们既是消费者,也是我的目标粉丝群体,是我最想要沟通的一群人。”
王天之坚持做3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。
对于把创作当成事业这件事,王天之曾充满担忧:“粉丝的喜爱能转化成面包吗?”但“沪九条”出台,让他看到把爱好变成事业的可能。
更为重要的是,内容创作过程中,王天之难免遇到压力与苦恼,甚至遭遇“开盒”(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公开他人隐私信息)的网络暴力,但“沪九条”这个支持互联网内容生态良性发展的政策出台后,让像他这样的年轻一代信心越来越足。
“沪九条”让互联网内容创作成为“有尊严、有保障、有未来”的事业,更让上海成为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的“梦工厂”。正如V聚场外墙印着的几个大字:在上海,一切皆有可能。
位于杨浦区创智天地6号楼的“V聚场”。(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)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